从去年开始,我连续办了两期“风险管理实施规程和方法技术”培训班。在与众多企业风险管理培训学员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大家对风险管理的概念“似懂非懂”。口头都说懂,但被问及如何具体搭建体系、规范流程时,却往往难以说清。
这一现象并非新产物,其根源在于许多管理者未能深入理解风险管理的本质思想与基本过程。
究其原因,国内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尚不完善,许多从业者属于“半路出家”,通过实践积累的知识难免碎片化。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就容易陷入上述“似懂非懂”的困境。
参加外部培训,是系统学习国际标准、理解管理过程、掌握方法技术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弥补个人知识体系的不足。然而,企业内能参加系统培训的人员有限,且培训成果在转化落地时常常存在折扣。
不过,企业内部能够参加外部培训、系统学习风险管理知识的人数毕竟有限,同时培训知识和成果的理解、吸收和融入还可能存在折扣,这会影响将风险管理知识和做法转移到企业风险管理应用的效果。
那么,如何才能最快速、最有效地提升企业整体的风险管理能力呢?答案是:引入并建立企业级风险管理系统。
其实,在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的方式中,最好的也是最快的方式是引入并建立企业级风险管理系统。如果企业自身风险管理能力有限,那么好的方式是引入外部风险管理软件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和适配,建立形成符合企业自身风险管理需求和特色的风险管理系统。
一个好的风险管理软件,本身就蕴含了全面、系统的管理思想与标准化的流程。它能有效规范各级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行为,即使他们不精通理论,只需遵循系统的指引,就能高效、规范地完成风险管理的各项“规定动作”。
以我司自主研发的 “风险登记簿” 为例,它深度融入了ISO31000:2018标准的精髓,实现了风险管理的全生命周期覆盖。企业只需将其作为日常工作平台,管理人员便可聚焦于业务风险本身,而所有的分析方法、技术和流程,都交由系统自动完成计算与呈现。
企业风险管理并非高深莫测的专业管理,而是一项精细化管理活动,是每位管理者应具备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并非易事,而建立企业级风险管理系统,正是确保制度刚性执行、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最有效、最快速的保障。
|